配色方案
全省检察一体化门户网站导航

《检察日报》数字赛场“武”出精彩

【字号:    】        时间:2025-10-10      作者:  

数字赛场“武”出精彩

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检察技术技能竞赛创新设置试题解析环节

  群英聚首,论剑江城。

  9月24日,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检察技术技能竞赛在湖北武汉落下帷幕。这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场实战练兵。作为首次以“检察技术”命名的全国大型竞赛,这场竞赛有何不同?赛场内外有哪些精彩故事?选手们感受如何?记者全程跟踪采访。

图为竞赛所在地。

  以赛促学  对检察技术人才的全面“体检”

  9月22日,全国检察机关31支队伍93名检察技术精英齐聚国家检察官学院湖北分院,开启检察技术技能竞赛的激烈比拼。

9月23日至24日,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检察技术技能竞赛在湖北武汉举行。

  竞赛围绕卫星遥感取证和电子数据取证展开,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卫星遥感取证是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发现、证据固定和成效检验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生态环境损害类案件办理中有强烈需求,在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中也有重要应用。电子数据取证则广泛应用于网络犯罪刑事案件审查和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这两项技术是目前检察机关应用最广的。

  竞赛前一晚,记者见到了巡视考场准备情况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钟福雄。“此次竞赛是落实最高检《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技术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具体实践。”钟福雄表示,“选手们准备竞赛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相信通过竞赛能进一步提高检察技术人员卫星遥感取证、电子数据取证的能力水平,增强检察技术辅助检察办案质效,培养一批检察技术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

  “竞赛考题主要来源于真实案件,模拟了实际办案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考察的是检察技术人员真刀真枪辅助办案的能力。”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电子证据一处处长李佳告诉记者。卫星遥感取证技能个人赛主要考察选手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发现案件线索、提取固定影像证据及遥感制图能力。在电子数据取证技能个人赛中,涵盖各类检材,考察选手从大量电子数据中发现线索、提取证据、辅助检察官示证的能力。

  9月23日上午,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检察技术技能竞赛卫星遥感取证技能个人赛后,选手走出赛场。

  “这次竞赛,也是对全国检察技术人员水平的一次摸底。通过竞赛,我们能了解哪些技能大家已经熟练掌握,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后续我们也会对选手相对薄弱的技能,采取针对性提升举措。”李佳说。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声像和电子数据鉴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郭弘是担任电子数据取证技能考察方向的评委。在她看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类案件中涉及的电子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这些电子数据往往成为案件侦破和审判的关键依据。检察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开展特殊案件的电子数据取证工作,还要对其他单位提交至检察机关的技术性证据进行专业审查,这对检察技术人员取证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场富有挑战性的竞赛,对选手们来说就是一次全面“体检”,发现短板后,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改进。

  贴近实战  技术赋能高质效办案

  “现在开始考试!”9月23日8时30分,开考指令发出,检察技术技能竞赛正式拉开帷幕。第一场考试为4个小时的卫星遥感取证技能个人赛,选手们点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紧张感很快笼罩考场。

  “刘攀答对+1,连续答对9次。”“姚天钧答对+1,连续答对21次。”……在选手们紧张作答时,参赛楼上会议室的大屏幕上,实时展示选手们的答题情况,左边还有分数排行榜,观看实时成绩的各省领队们也立即被带入紧张状态。

  “看到我们选手的成绩好,肯定是既兴奋又紧张。”山东省检察院检察技术部副主任张磊告诉记者,该省参赛的两位选手排名都比较靠前。“我们始终认为检察技术是一项实操性很强的业务,必须学用结合,才能真正提升。仅在今年,我们的选手就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帮助检察官办理了环渤海专案等多起公益诉讼案件。”

  山东省单县检察院检察业务管理部主任刘攀对上述观点十分认同:“此次竞赛的试题非常贴合办案实际,比如有道主观题是根据湖泊水体的遥感光谱特征,通过光谱数据计算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从而排查污染物来自哪个地方,可以帮助我们从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中发现问题。”刘攀表示,这次考题逻辑性很强,对办案应用到的技术能力做了细致全面的考察。可以说,这一套试题完全可以作为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知识库收藏。

  当天下午2时,4个小时的电子证据取证技能个人赛开考。在会议室,当大屏幕上显示答题剩余5秒时,领队们不由自主开始口头倒数,当成绩定格的一瞬间,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考场外,记者见到了连考两场、稍显疲惫的上海市嘉定区检察院检务保障部三级主任科员成磊。“这次竞赛有很鲜明的检察特色,如电子数据取证个人赛中,在对各个检材(电脑、手机、服务器等)串并分析的过程中,会涉及司法人员职务犯罪、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中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等。”成磊说,这场考试既考验选手的取证基本功,也考验体力、耐力和做题策略。

  广东省珠海市检察院检务保障部四级主任科员罗扬博也有同样的感受:“题量非常大,竞赛就是要在短时间内考察出综合能力。这进一步锻炼了我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我也会把这次竞赛中学到的知识以及与同行交流的经验带回去。”

  赛后复盘  技术人员现场教技术人员

  团体赛与个人赛不同,更强调团队的协作配合能力。在5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不同团队有不同的战略战术,尽可能让每名成员充分发挥特长,在协作中攻克每一道难关。

  比赛进行中,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特邀嘉宾进行了巡考。

  “选手们状态非常好,都集中精力在答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宋克兴告诉记者,竞赛组织科学严谨,竞赛内容创新融合。开展检察系统技术大比武,促进了各单位和选手的交流学习,带动了检察机关技术能力的整体提升。同时,大赛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嘉宾、媒体等现场观摩,让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检察系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需求。观摩比赛后,宋克兴建议:“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检察机关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检察机关也要加大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加强技术人才和资源的共享。”

  在受邀观摩大赛的最高人民法院相关人员看来,竞赛考题是能力导向型,要求检察技术人员结合检察办案需求来作答,各环节的设置都让大家感受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9月24日下午,当检察技术技能竞赛总结颁奖大会上宣布竞赛结果时,大家惊喜地发现,获得“技术标兵”与“技术能手”称号的选手中,不仅有纯技术人才,还有从业务部门转型到技术部门的选手,更有一线办案检察官。

  “检察技术与检察业务之间是水乳交融、协同并进的关系,检察技术的发展也必将为检察办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曾经在业务部门的工作经历,让我更懂得他们需要什么。”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彭森嵩告诉记者,参加这次竞赛让他掌握了一些工作中尚未运用过的技术,以后能够及时协助检察官。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田阳取得了亮眼成绩:“检察公益诉讼办案过程中,我渐渐对卫星遥感技术产生了兴趣,就利用网络视频、最高检组织的培训主动学习。在学习与运用中对技术赋能办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发现业务和技术的结合点在哪里。”

  9月25日,最高检专门安排了一场复盘——优胜团队代表为参赛选手进行详细的试题解析,让技术人员现场教技术人员。

  “我们不仅知道错在哪里,正确答案是什么,更了解高手的解题策略。”“课程结束后我留下了几位‘技术标兵’的联系方式,以后有问题可以向他们请教。”参赛选手们表示,这次既出题又解惑的竞赛让他们收获良多。

  “成绩只是竞赛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技术能力得到提升。希望大家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精进技能、挺膺担当,为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钟福雄勉励大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科集团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 刘武

  促推建立“检企研”合作机制

  从信息通信技术的视角看本次大赛,我尤为赞赏那些旨在提升检察工作效能的项目构思。强大的通信网络是“智慧检务”的血管,确保数据血液高效流动;而电子数据取证与存证技术则是守护司法公正的生命线。检察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深度赋能,检察机关借助科技赋能法律监督,值得肯定与推广。我将积极推动通信企业、实验室与检察机关建立更紧密的“检企研”合作机制,共同建设更先进、更安全的检察信息化基础设施,攻关面向办案场景的专用技术工具,特别是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领域。同时,我也将呼吁加大对检察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检察机关充分利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法律监督能力,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 宋克兴

  看到了蓬勃洋溢的创新活力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感触最深的是比赛中蓬勃洋溢的创新活力与扎实的科学素养。参赛选手们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更展现了运用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这正是国家未来科技自立自强最需要的。检察机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数字检察是数字中国在检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此次比赛通过充分、深度运用大数据,最大限度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借助科技推动检察办案智能化、业务管理科学化等多个层面。希望检察机关持续推进与科研机构的常态化交流,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共同研究、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为检察官在办理重大、疑难、复杂刑事案件中遇到的专门性问题提供专家智慧和技术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执行院长 孙涛垒

   感受科技力量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

  本次大赛中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选手们对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国土保护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对电子数据取证模型的严谨构建,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力量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的澎湃动能。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需要有过硬的基础创新能力,坚持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选手们不仅展示了技术能力,更开始思考如何让技术适配法治需求,这尤为可贵。大赛也启示我们,未来优秀的检察人才,不仅要精通法律,还必须理解技术逻辑、掌握数字技能。希望检察机关能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企业深化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的机会。

00:00/00:00
倍速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