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方案
全省检察一体化门户网站导航

宜昌:一线“练兵”!在青山绿水间锻造“硬核”战力

【字号:    】        时间:2025-11-05      作者: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环境证据采集实战教学活动在当阳市淯溪镇展开。宜昌市检察院联合宜昌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组织全市各基层检察院的技术骨干与公益诉讼部门检察人员共计20

  余人,深入田间地头、河渠沿岸,共同开展对空气、土壤及水体污染的证据采集工作。

  据介绍,此次活动并非突击检查,而是一次提升检察公益诉讼调查取证能力的现场“大练兵”,也是宜昌市在构建环境公益诉讼专业化支持体系方面做出的实践探索。

  理论与实践结合 现场也是课堂

  在淯溪镇的一处预设采样点,原本严肃的调查现场变成了生动的教学课堂。宜昌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的资深技术人员担任主讲,他们手持专业的采样设备,对参与此次活动的检察人员详细讲解了环境样本采集的全流程。

  “采集水样时,要特别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点位,避开明显漂浮物和回流区,瓶口要逆流朝向……”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强调着操作要点。从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空气采样点位,到土壤样本的规范采集深度与分层方法;从各类采样瓶、采样器的正确使用手法,到样品保存、固定、运输过程中防止交叉污染和样品变质的注意事项,讲解细致入微,操作规范严谨。

  检察人员全神贯注,不时提出疑问:“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其检测结果在法律意义上如何界定污染责任?”“对于瞬时排放的废气,如何确保采集到的空气样本具有法律效力?”面对这些紧密结合司法实践的问题,技术人员从科学监测与证据有效性的双重角度给予了专业解答。

  技术与业务融合 锻造快检“尖兵”

  “过去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尤其是在环境污染领域,我们对证据采集的专业性、规范性了解不够深入,有时会担心取证环节存在瑕疵,影响案件质效。”一位来自基层院的公益诉讼检察官在参与现场教学后感慨道,“这次能零距离观摩并亲手尝试规范操作,听专家讲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法律要求,感觉豁然开朗。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今后在调查核实中自行发现线索、初步固定关键证据的能力,也让我们在与行政监管部门沟通、委托鉴定时,能更精准地提出需求和判断。”

  多位参与活动的检察技术人员均表示,这种“沉浸式”的现场教学极具针对性,将抽象的法律证据要求转化为直观的操作技能,有效弥补了检察人员在环境科学专业知识方面的短板,为今后更精准、高效地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守护绿水青山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检察与行政聚合 共治生态环境

  此次联合行动,是宜昌市检察院与生态环境部门深化协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检察机关依托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技术优势,提升自身取证能力;生态环境部门则通过支持公益诉讼,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监管的司法保障。

  “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案件,专业性强、技术门槛高。”宜昌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与专业技术机构的协同配合,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作与培训机制,是提升公益诉讼办案专业化水平的必经之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一批既懂法律又熟悉技术的复合型公益诉讼检察人才。”

  此次在淯溪镇的证据采集与现场教学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业务培训,更是宜昌检察机关凝聚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合力、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向更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下一步,宜昌检察机关将以更专业的调查、更扎实的证据、更高效的协作,牢牢守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为宜昌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

00:00/00:00
倍速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