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方案
全省检察一体化门户网站导航

黄冈:“青蓝工程”:传薪火铸检魂育新人

【字号:    】        时间:2025-11-03      作者:  

  法治的长河奔涌向前,离不开薪火的接续传递;检察事业的蓬勃发展,关键在人才的代代接力。2025年春,浠水县人民检察院一场庄重的“青蓝工程”拜师仪式,拉开了该院人才培养的新篇章——45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干警,向35名经验丰富的检察前辈拜师学习、签订协议,在“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检察誓言中,开启了“以蓝带青、以青促蓝”的成长征程。

  如今,“青蓝工程”已成为浠水检察人才培养的“金字招牌”。从双轨导师的精准结对,到实战练兵的淬火砺剑;从“红烛青锋”的品牌引领,到长效机制的坚实护航,浠水县检察院以系统化思维构建育才体系,不仅让青年干警快速成长为办案能手、业务骨干,在基层检察队伍建设领域积极探索,逐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做法,力求为新时代基层政法单位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把准“育英”方向盘

  让“传帮带”不走过场

  “师傅,这个公益诉讼案件的证据固定,我总觉得还有疏漏,您帮我看看?”在浠水县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办公室,青年干警肖诺拿着案卷,向业务导师王松元请教。王松元则补充道:“办案不仅要讲法律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效果,这个案件涉及农民工工资拖欠,得想想怎么更好地化解矛盾。”

  这样的场景,在浠水县检察院已成常态。该院创新实施的“政治导师+业务导师”双轨制,打破了传统“一对一”帮带的局限,让青年干警在“政治铸魂”与“业务强身”上同步发力。为避免“结对”流于形式,该院在《“青蓝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了10项核心任务——从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到独立汇报检委会案件;从组织检察公开听证,到撰写典型案例参与评选,每一项任务都直指青年干警成长的“关键短板”。

  “师傅不是‘甩手掌柜’,徒弟也不是‘旁观者’。”浠水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曾陆峰在拜师仪式上的要求,被转化为具体的职责清单:导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要传授办案技巧,更要传递“司法为民”的初心;青年干警则要“放下身段、尊师重教”,在学做事中学做人。35名导师中,既有深耕检察业务数十年的“老检察”,也有荣获省市表彰的“业务标兵”,他们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带”,让青年干警少走了“弯路”,更找准了“方向”。

  搭建“练兵”大舞台

  让“学用干”无缝衔接

  “刚才庭审中,公诉人对证据链的梳理非常清晰,尤其是在质证环节,针对辩护方提出的异议,引用法条精准、逻辑严密,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2025年4月23日,一场职务犯罪案件庭审结束后,浠水县检察院的青年干警们围坐在一起,展开了热烈的评议。这场由“红烛青锋讲堂”组织的“沉浸式庭审观摩”,让青年干警跳出了“书本学”,走进了“实战场”。

  为让青年干警“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该院构建了“多维赋能”培养体系:在“思想铸魂”上,创新“书记领学+支部共学+小组研学+榜样带学”机制,今年已组织理论学习交流会7次、“红烛青锋讲堂”13期,覆盖300余人次;在“红色铸魂”上,借“五四”青年节契机,组织青年干警赴红安县黄麻起义纪念馆开展沉浸式教学,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聆听英雄事迹,让红色基因融入检察血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该院深知,检察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实战”的淬炼。除了庭审观摩,该院还常态化开展案例研讨、业务竞赛、跨岗位体验——今年已举办案例研讨会4次、业务竞赛3场,有20余名青年干警通过跨岗体验,掌握了“刑事+民事”“办案+宣传”的复合技能。青年干警徐久红在参与一起公益诉讼案件后,写下办案札记:“以前觉得公益诉讼离自己很远,真正参与后才明白,每一份检察建议背后,都是对群众利益的守护。”

  打造“成长”生态圈

  让“青蓝”同频共振

  “各位同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在未成年人检察案件中,既做到依法办案,又做好心理疏导……”在浠水县检察院“青蓝小课堂”上,青年干警陈凯静正在分享自己的办案心得。台下,既有她的导师,也有其他部门的青年同事,大家不时提问、交流,氛围热烈。

  这是该院“红烛青锋”青年队伍建设品牌打造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为让青年干警“有平台展示、有机会成长”,该院围绕“红烛青锋”品牌,策划了青锋讲堂、读书会、辩论赛、志愿服务等十项子活动,形成了“月月有活动、人人能参与”的生动局面。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的“匠韵检魂・青蓝筑梦”专栏,已发布青年干警学习心得、办案札记40余篇;在各大媒体发布相关报道60余篇,不仅扩大了品牌影响力,更让青年干警感受到了“被关注、被认可”的归属感。

  “以前觉得自己是‘小透明’,现在有了‘青蓝小课堂’‘读书分享会’,不仅敢开口了,还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青年干警高苗的感受,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该院还通过“成果汇报会”,让青年干警展示办案成果、调研报告。

  更可贵的是,“红烛青锋”品牌形成了“以青促蓝”的反向赋能——青年干警熟悉新媒体运营、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他们帮助导师制作普法短视频、梳理办案数据,让“老检察”也跟上了“新潮流”。3部微电影先后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社正义网、鄂检在线等平台转发。如今,在浠水县检察院,“蓝”带“青”成长、“青”助“蓝”提升的“双向奔赴”,已成为常态。

  筑牢“长效”压舱石

  让“育人才”行稳致远

  为让“青蓝工程”不“一阵风”,浠水县检察院构建了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学习交流上,推行“传导式培训”,组织18名青年干警赴省市院、兄弟单位培训,归来后通过“讲堂分享、撰写报告”传递成果,实现“一人参训、全员受益”;在关心关爱上,领导班子每季度与青年干警开展全覆盖谈心谈话,既了解工作情况,也关心生活困难。

  “严管就是厚爱,约束就是保护。”该院在“赋能”的同时,也注重“严管”——每季度开展廉政提醒,组织青年干警学习典型案例、走进强制隔离戒毒所参观,通过实地感受戒毒人员的真实经历,直观认识违法违纪的严重后果,引导他们守住“底线”、不越“红线”。青年干警刘文杰在谈心谈话中说:“领导不仅关心我们飞得高不高,还关心我们飞得稳不稳,这种‘严管厚爱’让我们更有安全感、更有干劲。”

  如今,走进浠水县人民检察院,随处可见“青蓝共进”的生动画面:办公室里,导师与徒弟一起梳理案卷;会议室里,青年干警围绕案件展开辩论;普法现场,“青蓝组合”共同为群众讲解法律知识……“青蓝工程”实施以来,青年干警已成为办案、宣传、调研的“主力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红烛青锋”品牌引领下,浠水县检察院的青年干警们,正以昂扬的姿态在法治建设的征程中奋力奔跑。而“青蓝工程”所探索的“双轨培养、实战砺剑、品牌聚能、制度护航”模式,也希望能为基层政法单位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可借鉴的思路。——只要坚持“以蓝带青、以青促蓝”,就能形成“教学相长、双向赋能”的良好生态,为事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薪火相传,方能基业长青;青蓝共辉,才可续写华章。浠水县检察院的实践证明,只要把人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用心、用情、用力为青年干部搭建成长平台,就一定能锻造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检察铁军,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更多“人民满意”的检察答卷。

00:00/00:00
倍速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