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刑事判决生效后,罪犯却未按期踏入监狱大门——这种侵蚀司法公信力的“判实未执”顽疾,曾因信息壁垒成为监督盲区。基层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如何破局?
巴东县检察院以最高检部署实施的数字检察战略为引领,成功将大数据深度融入刑事执行监督核心地带,自主研发涉法定时限类刑罚交付执行法律监督模型,打造集线索挖掘、分析研判、精准监督于一体的智能监督利器。2025年,该院充分发挥大数据监督破解财产刑执行难的优势,积极发现财产刑“有判无执”线索,针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对罪犯的公积金、房产等进行大数据比对,积极发现新的财产线索,监督依法恢复执行。
该模型以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办案痛点为导向,破除信息壁垒,编织监督网络,正逐步释放巨大效能。
数据聚势
织就执行监督智慧天网
“点多、面广、线长!”过往的刑事执行监督,是检察官们心头的重压。巴东县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分管领导杨仕兵一语道破关键:交付执行、社区矫正、财产刑执行等环节分散于不同机构,信息碎片化、动态化、孤岛化严重。
“以往靠手工建台账,逐个比对,耗时耗力,顾此失彼。”杨仕兵说。他介绍,传统模式下监督线索摸排平均耗时21天,效率低下倒在其次,更令人忧心的是脱离监管的罪犯潜藏的社会风险:如何避免“纸面服刑”成为司法权威的痛点。
破解交付执行难,首要在于打破沉睡的“数据藩篱”。
转机源于一场思想风暴。2023年3月,全国检察长会议发出“数字革命赋能法律监督”号令后,巴东县检察院正式成立数字检察工作组,组织开展“头脑风暴”,旨在推动干警在具体业务中自动形成数字思维,能够用数据的底层逻辑思考检察工作。“执行单位信息各自为政,必须打通公安、法院、司法、看守所的数据孤岛!”巴东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何嵘的破题思路引发共鸣。
思路豁然开朗。一支由业务骨干与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坚专班旋即成立,锚定“法定时限交付”这一核心痛点,构建全流程监督模型。以检察业务系统案件信息为基础源流,强力聚合法院裁判信息、公安机关交付执行信息、看守所羁押数据、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信息,打造统一的刑事执行大数据池。随之,20余条精细规则在模型中被设置,“判实未执”、“财产刑空判”等关键监督点在数据库中被逐一标记。
涉法定时限类刑罚交付执行法律监督模型应用现场
2023年6月,巴东县检察院涉法定时限类刑罚交付执行监督模型上线,首批数据2920条涌入,瞬间碰撞出46条精准线索,单日立案10件。模型从“分散信息”到“集中线索”的机制跃变:数据库源头整合、规则智能筛查,使监督从被动响应转为主动进攻,破除了人力局限,数据的威力正日益凸显。
机制重构
畅通刑罚执行快速通道
监督线索只是起点,关键在于有效处置与根除顽疾。
模型预警“判实未执”情况后,检察官会立即调取判决书、交付文书详查。数字支撑让个案办理效率倍增,而巴东县检察院更深层次的突破在于以此推动机制协同。
在一次模型推送的预警线索中,一批判实刑罪犯未收监的提醒引起了检察官的注意。经研判发现,李某某、王某某二人试图以患严重疾病为由拖延收监,经组织审核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还有一些审前未羁押罪犯因各种原因未依法交付执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案件信息调取、人员询问、原因核实借助数据支撑快速完成,问题焦点直指交付执行环节的内外衔接不畅。若照旧处理,检察官可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督促个案纠错,但巴东县检察院选择更高层级的破局。
针对这批集中暴露的交付梗阻,该院召集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这次会议不仅是协调个案交付,更是深挖病灶,共商对策。
“一案一策”精准制定交付方案的同时,一份直指制度漏洞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发给了刑罚执行机关,建议完善交付执行制度、规范流程、加大力度,相关单位全部采纳建议,并立即按程序将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进行收监。
从监督个案到剖析类案,再从类案倒逼机制完善,一条“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高质效监督路径清晰呈现。
在模型与数据中心驱动下,巴东县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工作质效显著跃升:交付执行监督案件数量激增255%,线索摸排时间锐减至1天,成功导入数据4186条,碰撞线索300条,办理案件73件,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70份。
一份份法律文书背后,是刑事执行监督从“下海摸鱼”到“织网捕鱼”的转型成功。
数字赋能
护航营商环境“法治晴空”
当司法监督的“数字利剑”划破执行盲区,营商环境的法治晴空便有了坚实保障。每一笔财产刑的精准执行,都是对市场秩序的有力维护,更是对企业合法权益的郑重守护。
在一次职务犯罪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检察专项活动中,巴东县检察院通过模型发现犯贪污罪罪犯陈某尚有较大数额罚金未执行到位。
检察官详细查阅卷宗
“除了刑事案件,当事人是否涉及其他民事类诉讼案件,财产刑执行中民事经济纠纷往往容易被忽略。”这点引起了办案检察官的注意。经进一步核查比对,发现陈某还涉及一起民事诉讼案件,其诉谭某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诉讼标的25.5万元,检察官当即核实了债权具体情况。原来,双方民事纠纷已达成调解协议,由谭某某偿还陈某借款本息共计19万元,且谭某某已持续归还欠款,并提供了多次银行转账还款交易记录。
惩治贪腐一刻都不能松懈,财产刑执行一分都不能少。巴东县检察院经与执行部门认真沟通协调,建议及时监督执行部门恢复执行本案,陈某未履行18.9万元罚金已全部追缴执行到位,上缴国库。
这起案件的圆满执结,彰显了数字监督在财产刑执行领域的强大效能。巴东县检察院以该数字监督模型为抓手,打破数据壁垒,精准定位执行监督盲区,有效破解“有判无执”的司法难题。在此基础上,该院将财产刑执行监督与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合,聚焦涉罪单位财产性判项执行和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犯罪的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开展专项监督行动,为企业发展筑牢司法保护屏障,以“一域监督”的突破,推动营商环境全域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全域共享
激活司法治理高效引擎
一域破壁的星光,若能点亮全域,价值则无可估量。
从2023年到2025年,巴东县检察院的实践证明:模型不仅是“办案工具”,更是“治理引擎”。这一源于基层实践的创新,不仅在本土破解了刑罚执行监督的“信息孤岛”难题,更以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姿态,完成了从“鄂西山区样本”到“全国检察工具”的跨越式升级,生动诠释了数字检察“民有所呼、检有所应”的实践逻辑。
涉法定时限类刑罚交付执行法律监督模型应用界面
2023年底,恩施州检察院调集全州数据,全域推广该监督模型。平台上线后成果令人振奋——短短时间内在恩施州范围内应用模型促成案件128件。
2024年7月,该监督模型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至省级层面,模型正式登陆全国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湖北省检察院调集全省数据资源,在全省检察系统大力推广应用。这波推广在湖北范围内又“捕获”案件200余件,模型的实战威力得到更充分检验。不止于省内,模型作为基层刑事执行业务的“得力助手”,其可复制、可推广的效能日益显现。目前,该模型已被省外100余家基层检察院引进使用,为全国各地破解刑事执行监督瓶颈提供了“巴东方案”。
这座深藏武陵山腹地的基层院,正以数据引擎驱动着刑事执行的现代蜕变。从“人工盲检”到“数字智检”,从“个案监督”到“系统治理”,巴东县检察院的涉法定时限类刑罚交付执行法律监督模型,不仅破解了一个基层检察监督的“老大难”,更勾勒出数字时代法律监督的新图景:当大数据的“精准度”遇上法律监督的“公信力”,当技术的“硬支撑”碰撞理念的“软升级”,司法公正的实现路径正被重新定义。
2025年,巴东县检察院正在探索涉市场主体财产刑执行“大数据+协同监督”改革,立足该模型,强化大数据赋能财产刑执行,开展涉市场主体刑事裁判财产部分执行专项监督。
正如巴东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何嵘所言:“数字检察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法律监督理念、机制的深层次变革。”在这个变革浪潮中,巴东检察人用模型书写答案——他们不仅让“判实未执”无处遁形,更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这或许就是数字检察最动人的注脚:以技术之力,守法律之威,护民生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