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枝江市检察院以“检察+综治”的实践,联系人民群众、服务基层“最后一百米”的经验做法。
“我认可这个结果,以后不再申诉了,你们前前后后为我这事忙活这么久,这份心意我记在心里了。”日前,接到某行政诉讼监督案件当事人赵某打来的电话,枝江市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倍感欣慰。
这是该院联系人民群众、服务基层“最后一百米”的生动缩影。作为全省首批入驻综治中心的基层检察院,枝江市检察院将12309检察服务室嵌入市域社会治理枢纽,构建“检察 +综治”融合机制,形成“全链条响应、多元式共治、源头性治理” 的矛盾化解新模式。2024年以来,工作室累计接待来访群众139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1件,发放司法救助金30余万元,相关经验获《人民信访》专题推介。
打造群众身边的“解忧驿站”
“太感谢你们啦!没想到赔偿款这么快就到账了!”电话那头,李某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电话这头的“银龄检察官”老郑不禁想起三月那个阴雨绵绵的上午——李某牵着行动不便的儿子张某,眼眶通红地来到枝江市综治中心12309检察服务窗口。“孩子被车撞了,对方一直拖着不赔钱……”她颤抖的声音里满是无奈,“我们实在走投无路了……”
2024年8月,12岁的张某遭遇车祸。杜某驾驶的车辆将他撞成左内踝骨骨折、左侧腓骨骨折伴左足部挫伤。虽然交警部门认定杜某负全责,但保险公司垫付的18000元医疗费早已在前期治疗中耗尽。离异独居的李某既要照顾行动不便的儿子,又要面对如流水般的医疗开支,生活的重担几乎要将这个单亲母亲压垮。偶然听说检察机关可以支持起诉,她便抱着一线希望来到综治中心。
“您先别着急,这个案子我们一定负责到底!”老郑一边温声安抚,一边迅速与助理梳理案情。他们指导李某收集门诊记录、住院票据、残疾辅助器具发票等关键证据,并及时向法院提交了《支持起诉意见书》。十五天后,法院便作出判决:保险公司需赔偿2.8万元。更让李某惊喜的是,这笔救命钱很快就打入了她的账户。
法在身边,忧有人解。自12309检察服务室入驻综治中心以来,“银龄检察官+青穗助理”的黄金组合就成为服务窗口的标配——老检察官们用数十年的办案经验为群众答疑解惑,年轻助理则负责全程跟进,确保每个诉求都能“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针对妇女儿童、企业等特殊群体,窗口还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从案件查询到支持起诉的“一站式”法律服务。
正如群众留言簿上那首质朴的打油诗——“综治中心门常开,检察服务送暖来。急难愁盼事事快,法治春风暖心怀!”字里行间,满是真挚认可。
构建多元共治“解忧生态圈”
“说心里话,没想到困扰我二十三年的‘心病’,竟然通过一场听证会解开了!”今年3月,老王再次来到综治中心时,脸上写满了释然。回忆起去年1月那场在村里举行的检察听证会,他仍记忆犹新,“检察官带着法院、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专程来到村里,把沉积多年的历史问题和政策法规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老王的信访事由始于2001年。当年他通过公开拍卖程序竞得某破产企业资产后,因实际土地登记面积与协议约定存在差异,由此开启了长达二十三年的信访维权之路。枝江市检察院受理该案后,采用“检察+N”多元协同共治模式:一方面联合破产清算组、行政机关、以及法院组建专项化解工作专班;另一方面邀请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担任听证员,将公开听证会直接开在老王所在村组的活动室。
听证会上,检察官化身“协调员”,引导老王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依次发言。“当年拍卖协议写的30亩地,为啥办证只有25亩?”老王带着怨气抛出核心问题。行政机关负责人当场出示历史档案和土地测绘数据,破产清算组负责人解释当年资产处置细节,法院法官则从法律层面分析登记程序的合规性。检察官穿插其中,既讲清“土地登记以实测为准”的法律规定,又共情老王“半辈子心血投在土地上”的心酸,提议从企业遗留问题专项基金中给予适当补偿。经过8小时的“沉浸式”听证,各方终于达成共识。
这场听证会的成功,正是枝江市检察院“多元联动”机制的生动实践。该院组建由律师、心理咨询师、人大代表等组成的“解忧天团”,创建“检察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调解模式,针对复杂矛盾纠纷,不再局限于“就案办案”,而是整合司法、行政、社会等多方资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检察官厘清法律边界,调解员平衡利益诉求,心理咨询师疏导对立情绪,基层组织夯实善后保障。
老王在听证会上深有感触,“这么多人帮着讲道理、想办法,比我一个人跑断腿管用多了!”
从“单兵作战”到“兵团会战”,变的是矛盾化解的方式,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如今,在枝江市综治中心,这样的多元联动场景已成为常态。2024年以来,该院通过“解忧天团”开展心理疏导37次,促成刑事和解21件,让“法结”“心结”一起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正如一位参与听证的人大代表所言:“当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再难的矛盾也能找到突破口。”
搭建法治护航“阳光防护网”
“现在签合同心里踏实多了,每一条款都明明白白。”枝江市某厂工人老孙指着新签订的劳动合同对同事说道。回想起三个月前的场景,他仍感慨不已,“以前总担心老板拖欠工资,现在知道了劳动合同该怎么签、社保该怎么缴,检察官把‘护身符’都送到我们手里了。”
2024年,枝江市检察院在办理企业劳动纠纷案件时发现,辖区内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用工合同条款模糊、社保缴纳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劳资矛盾频发。
为从源头破解这一问题,枝江市检察院组建“法治宣讲团”,带着精心准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课件走进老孙所在的工厂,针对工资支付周期、工伤认定标准、社会保险缴纳等职工最关心的问题,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现场发放“用工风险提示手册”,并为企业量身定制包含12项必备条款在内的劳动合同模板。
枝江市检察院靶向普法破解治理痛点,打造“流动式”法律服务矩阵。该院组建“法治宣讲团”深入企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专题讲座,针对农民工聚集的项目工地设立“流动检察站”,现场提供欠薪维权、工伤认定等法律咨询,实现“法律服务送到一线、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2024年以来,该院累计开展企业普法56场,排查用工合同条款漏洞、社保缴纳不规范等法律风险点32个,帮助企业避免百万元级违约金损失。
枝江市检察院以“检察+综治”的实践,架起了司法为民的“连心桥”,让法治的阳光照进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从解忧驿站到多元共治,再到源头治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不仅追求“案结事了”,更致力于“人和心安”。
枝江检察的故事,正是基层法治进步的生动缩影。司法为民,在于点滴细节中的坚守;社会治理,在于以心换心的真诚。当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当法治力量与社会共治深度融合,我们终将绘就一幅“矛盾少、和谐多、发展稳”的社会治理新图景,让公平正义的种子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