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百年古调的传承密码
“汉江磨调”俗称“双鼻浪”,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器乐曲之一,流传于汉江东岸的宜城一带。此项古老技艺已传承超过120年,至今已有五代传承人谱系。
这一曲调最初以双鼻浪、笙和梆子为核心。历经演变,如今演奏形式已扩展至十种乐器交替配合,包括大唢呐、口内卡哨等,高、中、低音层次分明,尤以双鼻浪演奏的“三音列”最具特色——宫、商、角三音如推磨般循环往复,形成独特的“音圈”,成为“磨调”得名的缘由。
现场:两代匠人的技艺对话
走访当天,75岁的王生田老人精神矍铄,手持双鼻浪等传统乐器,与徒弟胡新波默契配合演奏了一曲传统民乐《老两口赶集》。尽管老人年事已高,但演奏时指法精准,气息沉稳。在徒弟胡新波的打点节奏配合下,十样乐器交替演奏,乐曲悠扬动听,令在场众人叹为观止。
“老祖宗的技法不能丢。”王生田感慨道。作为第四代传承人,他也曾担忧于此项技艺的失传。“汉江磨调”已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重点保护,并广泛应用于婚嫁、升学、开业庆典等活动。
守护:公益诉讼的“文化担当”
宜城市检察院开展此次走访,正是为破解非遗保护难题而来。近年来,根据最高检部署的专项行动,宜城市检察院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监督,先后办理了“三眼冢”墓葬群、“郭家岗”遗址保护等一批公益诉讼案件,取得良好成效。
“我们这次走访传承人,就是希望能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助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检察官王刚介绍,未来宜城市检察院将针对此类非遗技艺记录保存、传承人发掘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开展工作。同行的青年检察干警表示,此次走访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汉江磨调”这项非遗技艺的魅力。
结语:让古调在法治护航下永续
非遗保护,既需要传承人的坚守,也离不开法治的护航。公益诉讼检察官与非遗匠人并肩而立,古老的文化基因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传承发扬。正如那曲“汉江磨调”,宫商角徵羽的千年韵律,将随着检察等力量的注入,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生不息。